随着冰雪融化、春意渐浓,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的冬奥场馆并未因赛事的结束而沉寂,相反,这片曾见证2022年北京冬奥会辉煌的土地,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其活力,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关键节点,崇礼通过创新四季运营模式,成为全球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的典范,为区域经济转型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后冬奥时代:从冰雪胜地到四季乐园
崇礼的冬奥场馆包括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云顶滑雪公园等标志性设施,这些世界级的场馆在赛后并未闲置,而是通过精心规划实现了功能拓展,冬季,这里依然是国际一流的滑雪胜地;春夏秋季,则转型为户外运动、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的综合体。“雪如意”的滑道夏季成为滑草体验区,滑雪跳台下的空间则用于举办音乐会、艺术展览和商业活动,云顶滑雪公园的山地自行车道、徒步路径和露营基地,吸引了大量户外运动爱好者。
这种转型不仅避免了大型体育设施赛后闲置的常见问题,更创造了持续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统计,2023年至2024年,崇礼区非冬季旅游收入同比增长超过40%,全年接待游客量突破600万人次,其中夏季游客占比首次超过冬季,这标志着崇礼已成功从单一冰雪旅游目的地升级为四季皆宜的综合性体育旅游枢纽。
产业融合:体育+旅游+文化的新引擎
崇礼的四季运营模式的核心在于深度产业融合,当地政府与企业合作,推出了“体育+旅游+文化”的多元业态,在夏季,崇礼举办了一系列国际级赛事活动,如山地自行车世界杯、越野跑挑战赛和航空运动节,这些赛事不仅提升了崇礼的国际知名度,还带动了周边住宿、餐饮和零售业的增长。
文化元素的注入让崇礼更具吸引力,2024年,崇礼首次举办“冬奥文化遗产节”,通过展览、研讨会和体验活动,向游客展示冬奥历史与科技成就,当地还将传统民俗与现代体育结合,例如在夏季举办草原音乐节时融入蒙古族摔跤、射箭等民族体育项目,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体验。
这种产业融合不仅促进了经济多元化,还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崇礼的冬奥场馆运营为当地创造了超过3000个常年就业岗位,许多原本依赖冬季滑雪产业的居民实现了全年稳定就业,周边农村也受益于旅游辐射效应,农产品销售和民宿收入显著增加。
科技创新:智慧场馆与绿色运营
崇礼的四季运营离不开科技支撑,冬奥场馆普遍采用了智慧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控设施状态、人流分布和能源消耗。“雪如意”安装了传感器网络,可根据天气和游客量自动调节灯光、温度和安全措施,既提升体验又降低能耗。
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崇礼模式的另一亮点,所有场馆均使用可再生能源,其中云顶滑雪公园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可满足夏季运营的大部分需求,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将融雪和雨水收集处理后用于灌溉和清洁,减少了环境负担,这些措施使崇礼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碳中和”运营的大型冬奥场馆群,为中国2030年碳达峰目标提供了实践样本。
政策支持与全域协同:“十四五”收官的关键棋
崇礼的成功转型得益于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战略引导,政策层面,河北省将“冬奥遗产利用”列为区域发展重点,出台了《崇礼冬奥场馆后续利用规划》,在资金、土地和人才方面提供支持,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加速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与崇礼的基础设施连接更加紧密,高铁班次增加和公路升级让跨区域旅游更为便捷。
全域协同理念在崇礼得到充分体现,场馆运营与城市规划深度融合,例如新建的崇礼城区体育中心与冬奥场馆形成联动,提供大众健身服务;中小学校将冬奥场馆作为体育教学基地,培养青少年冰雪运动兴趣,这种“全域体育”模式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还强化了体育为民生的服务功能。
挑战与未来:打造全球体育目的地
尽管成就显著,崇礼仍面临挑战,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瑞士达沃斯和加拿大惠斯勒等传统四季运营胜地已成熟多年;国内消费需求多变,需持续创新产品和服务,专业人才短缺和运营成本控制也是长期课题。
崇礼计划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2025年,崇礼将首次举办“全球冬奥城市论坛”,分享经验并学习国外案例,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体育交流,吸引更多国际赛事和培训项目落地,数字化体验升级也是重点,虚拟现实(VR)滑雪模拟、元宇宙场馆游览等技术正在测试中,旨在打破时空限制吸引全球用户。
崇礼的四季运营模式,不仅是冬奥遗产利用的成功探索,更是中国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崇礼以实践证明了体育场馆可持续运营的可行性,为国内外类似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随着更多创新举措落地,崇礼正从中国的滑雪胜地迈向世界的体育名城,书写后冬奥时代的发展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