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杭州国际羽毛球锦标赛进入白热化阶段,赛场上,一位年轻的中国裁判眼神专注地注视着每一次发球、每一次界内界外的判断,他是蒋叶非,如今已是世界羽联认可的国际级裁判,而他的故事,正是从一次次挫折与成长中铺展开来。
“最难忘的是第一次执裁国际比赛,手心里全是汗,每个判罚都像是一次大考。”蒋叶非在接受专访时回忆道,那是2022年在印尼举行的亚洲青年锦标赛,他作为裁判队伍中最年轻的一员,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从运动员到裁判的转变
蒋叶非与羽毛球的缘分始于童年,7岁开始接触羽毛球,16岁进入省青年队,原本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一次膝盖受伤让他的运动员生涯戛然而止。
“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蒋叶非坦言,“有整整三个月,我都不想看到任何与羽毛球有关的东西。”在教练的耐心开导下,他逐渐走出阴影,并开始将目光投向裁判这个能够继续留在热爱的赛场上的职业。
2018年,蒋叶非通过了国家二级裁判考试,开始了他的裁判生涯,最初的日子并不轻松,从地方业余赛事到青少年锦标赛,他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
“还记得第一次执裁正式比赛时,我因为一个界内球的误判而被教练质疑,那一刻我羞愧难当,但也让我明白裁判工作需要的不仅是规则知识,更是勇气和决断力。”蒋叶非说。
国际首秀的挑战与成长
2022年,经过四年的积累和努力,蒋叶非获得了首次国际执裁的机会,然而这次经历几乎让他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这条道路。
“那是一场印尼对阵马来西亚的男双比赛,现场气氛非常热烈,第二局关键分时,我判马来西亚选手发球过腰违例,这个判罚引发了巨大争议。”蒋叶非回忆道,“视频回放显示我的判罚可能过于严格,虽然最终维持原判,但我整晚都在回想那个瞬间。”
这次经历让蒋叶非意识到,国际裁判不仅需要准确掌握规则,还需要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比赛风格有更深入的理解,回国后,他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各国选手的特点和习惯,同时加强体能训练以应对高强度比赛。
“挫折不是终点,而是进步的起点,那次经历让我成长为更好的裁判。”蒋叶非说。
科技赋能下的现代裁判工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裁判工作也在经历变革,2023年,世界羽联引入了人工智能辅助判罚系统,这对裁判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技不是要取代裁判,而是帮助我们做出更准确的判罚。”蒋叶非表示,“作为现代裁判,我们需要学习如何与科技协同工作,最终判罚仍然需要人类裁判的决策。”
蒋叶非现在每周都会花时间研究AI系统的判罚逻辑,了解其优势与局限,他还在国内裁判培训中推广这种“人机协同”的理念,帮助更多裁判适应这一变化。
中国裁判的国际崛起
近年来,中国裁判在国际体育赛事中的能见度越来越高,从羽毛球到跳水,从体操到乒乓球,中国裁判正凭借专业素养赢得国际认可。
“十年前,国际顶级赛事中很少看到中国裁判的身影,现在情况已经完全改变。”蒋叶非自豪地说,“这背后是中国体育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对裁判培养体系的重视。”
中国羽协自2020年起实施了裁判培养的“启明星计划”,选拔有潜力的年轻裁判进行系统培养,包括语言培训、国际规则研讨和心理辅导等,蒋叶非正是这一计划的首批受益者之一。
未来的目标与梦想
谈到未来,蒋叶非的目标明确:执裁世界锦标赛甚至奥运会决赛,但他更远大的理想是帮助更多年轻人走上裁判道路。
“中国体育需要更多专业、国际化的裁判人才,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让年轻人看到这条职业道路的可能性。”蒋叶非说。
蒋叶非除了执裁比赛外,还在当地体育学院兼任讲师,培养新一代裁判,他的课程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被他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生动的讲述方式所吸引。
“我经常告诉学生,裁判工作最大的挑战不是规则复杂,而是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和自信,这种能力只能在实践中磨练,需要经历无数次的成功与失败。”
体育精神的传承
对于蒋叶非而言,裁判工作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对体育精神的守护和传承。
“每当我站在赛场上,我不仅是规则的执行者,更是公平竞赛精神的守护者,我的每一个判罚都在向运动员和观众传递这种价值观。”
2024年全英公开赛上,蒋叶非处理了一次颇具争议的判罚,当时一名著名球员因对线审判罚不满而情绪激动,蒋叶非冷静地与球员沟通,解释判罚依据,最终平息了争议,这件事获得世界羽联的专门表扬,成为裁判教学的典型案例。
“裁判与运动员不是对立关系,我们共同为比赛的公平精彩而努力,相互尊重是体育精神的核心。”蒋叶非说。
从挫折中成长,在压力中蜕变,蒋叶非的故事是中国新一代体育专业人才成长的缩影,他们用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为中国体育强国建设贡献着独特的力量。
随着2025年各项国际赛事陆续展开,蒋叶非又将踏上新的征程,在他看来,每一次执裁都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学习机会,体育世界永远充满变数,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他的工作充满魅力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