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里,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再次回荡,十岁的李沐阳戴好面罩,举起花剑,向对手行了一个标准的礼——这是他时隔近半年后第一次重返剑道,他的母亲站在场边,眼眶有些湿润:“孩子终于又笑了。”
这样的场景,正在北京市各大击剑场馆中悄然上演,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青少年击剑运动正在有序恢复,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让孩子们安全、快乐地重回剑道,找回运动带来的自信与勇气。”
回归:安全是第一要务
“重返剑道不是简单地把孩子送回场馆。”王钰强调,协会为此制定了详尽的安全指引。“我们从场地消杀、人员密度控制、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做了周密安排,每片剑道至少保持三米间隔,训练时长分阶段逐步恢复,避免运动员过早疲劳。”
据了解,北京市超过八十家击剑俱乐部已通过协会的防疫安全验收,获准恢复青少年培训,这些场馆均采取了预约制限流、体温检测、器材专人专用等举措,王钰特别提到:“我们还要求教练员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毕竟长时间离开正常训练,很多孩子需要重新适应。”
价值:超越胜负的成长
王钰从事击剑运动推广已十五年,见证了大量青少年通过这项运动获得的成长。“击剑教会孩子的不仅是技术和战术,更重要的是面对挑战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她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一位性格内向的十岁女孩,初到剑馆时连与人对视都困难,经过两年训练,她不仅在全国青少年比赛中获得奖牌,更在学校里成为自信满满的班长。“击剑需要瞬间判断和独立决策,这种锻炼对孩子的人格塑造至关重要。”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学研究显示,击剑运动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情绪调节和社交能力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指出,击剑训练中的战术思考和快速反应能够增强大脑神经网络的连接效率。
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教学
疫情期间,北京市击剑协会推出了“居家练击剑”系列线上课程,通过视频教学保持孩子们的训练连续性,王钰发现,这种创新方式意外地带来了新的可能。
“线上课程打破了空间限制,让远郊区的孩子也能接受专业指导。”她表示,未来协会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击剑运动的普及面。“我们正在开发一款应用,通过手机摄像头捕捉动作,为学员提供实时技术反馈。”
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教学方式上,还延伸到赛事组织,协会计划在今年下半年举办“线上线下混合式”青少年击剑联赛,让更多孩子有机会参与竞技交流。
培养终身运动习惯
王钰认为,后疫情时代的青少年体育培训应当更加注重培养终身运动习惯。“击剑是一项可以从事到八十岁的运动,我们不追求短期竞技成绩,而是希望孩子们真正爱上这项运动,从中获得持久快乐。”
北京市击剑协会正在与教育部门合作,推动击剑运动进入更多校园,目前全市已有三十余所中小学将击剑列为体育选修课,成立了校队,王钰透露,协会计划在年底前培训二百名校园击剑指导员,进一步扩大项目普及面。
对于家长普遍关心的学业与训练平衡问题,王钰建议采取“适度原则”:“我们推荐每周二到三次,每次一个半小时的训练频率,这既能保证技术进步,又不影响学业,许多小剑客因为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反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朝阳区一家击剑馆,刚满九岁的张思睿正在练习步伐,他的父亲告诉记者:“孩子回来训练后,注意力更集中了,做作业也不再拖沓,更重要的是,他重新找到了和伙伴们一起运动的快乐。”
夕阳西下,又一批小剑客结束训练,依依不舍地离开场馆,他们背上剑包的身影,成为这个春天最动人的风景,王钰望着这些孩子,微笑着说:“每当我们看到孩子眼中重燃的热情,就知道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剑道永远在那里,等待孩子们归来。”